渑池镢把戏
渑池县传统戏曲形式
渑池镢把戏是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民间戏曲,是河南省渑池县南村乡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演绎时船工敲打船篙或船帮,纤夫吼唱号子,形成一种高亢、粗犷的声腔旋律。后来演变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敲打劳动工具——以镢把击节的演唱形式。[1]其唱腔以梆定板,属河南梆子变种,表演风格粗犷豪迈且载歌载舞,角色行当规范并以男角反串女角。戏曲音乐与念白融入地方特色,主要板式包括慢板、二八板、流云和散板。受地理环境与传承形式限制,该剧种面临观众流失与艺人老龄化问题,现为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2-3]。
起源时间 元末明初 [3]
形成地点 渑池县南村乡 [2-3]
主要板式 慢板、二八板、流云、散板 [2]
伴奏特色 以弦乐CT调为主,乐器含农具 [3]
传承现状 传承人员稀少,老艺人年逾古稀 [2]
非遗保护 渑池县重点保护项目 [2]
目录
1历史渊源
2艺术特点
3传承与保护
历史渊源
清末民初,怀梆戏传入南村,镢把戏揉进了怀邦的唱腔音乐元素,由于南村地处黄河南岸、豫晋交界,是古代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汇,尤其是南村独特的地方语言,镢把戏兼容并蓄,同时融合了豫西、山西等地方戏的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村地方戏。该剧种2007年6月已被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采用大本剧目,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类,女角由男演员反串,表演强调唱作结合与肢体语言,唱腔以CT调为主 [2]。
音乐风格:唱腔以河南梆子为基础,伴奏采用弦乐CT调,融合地方方言与民歌元素,节奏激越奔放,不同角色行当有特定规范和路数 [2]。
剧目特征:内容贴近民间生活,台词口语化,具有强烈乡土气息,代表剧目未明确记载,音乐与念白带有浓厚地方色彩 [2]。
传承与保护
由于南村属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原先大部分民间艺人迁走他乡且年事已高,加之现代娱乐冲击,观众锐减,镢把戏已濒临失传。挖掘、整理和保护迫在眉睫。近年来,渑池县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进镢把戏的挖掘整理工作。2019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纪录片《非遗三门峡》,其中对镢把戏进行了展示[4],2022年,艺人使用农具演奏的创新形式引发关注,成为非遗活态传承案例 [3],2025年7月,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田野欢歌》栏目播发《[田野欢歌]<丰收欢歌> 表演:三门峡市渑池县曲剧团》,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镢把戏亮相央视,其粗犷豪迈的唱腔和农具乐器为特色的精彩演绎,生动展现了南村黄河沿岸农民热爱生活、盼望丰收的美好愿景,引起网友广泛关注。[5]
参考资料
[1]凤凰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镢把戏》重现舞台. 2017-10-12
http://hn.ifeng.com/a/20171012/6062491_0.shtml
[2]渑池镢把戏简介.河南省档案局.2015-01-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518502/533aYdO6cr3_z3kATPffzK-iYyjENoyu77HSUrdzzqIP0XOpX5nyFIAz5NZx-fhxWgjF_5B2bdpauO29SVRE7JgUcuk3QKt62Suj
[3]#渑池大爷用农具当乐器现场起舞# 渑池镢... 来自河南卫视 - 微博.weibo.com.2022-11-03 https://weibo.com/1834783273/MdlH1Cdrm
[4]河南广播电视台十二集系列纪录片《非遗三门峡》第五集《镢把戏》.2019-10-02
https://www.hntv.tv/daxiang/article/1/1179248691643551744
[5]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田野欢歌》栏目《丰收欢歌》.2025-07-26
https://tv.cctv.com/2025/07/26/VIDES4xyzKlDPKKb7laDxhFr2507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