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正文

关于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1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1-17     字体:
刘曙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县乡村振兴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力量不减、力度不降、靶心不散,早谋划、早推进、早落实,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一)科学谋划全年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国、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家、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线,狠抓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消费帮扶、金融帮扶“五个关键”,完善监测预警,防范风险,排查整改,衔接转换“四项机制”,强化组织、资金、氛围“三项保障”,坚守避免各类颠覆性信访舆情事件发生,防止出现新的致贫返贫“两条底线”,着力实现县域内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上年度、增速高于县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两个高于”和脱贫巩固率达到100%的目标,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转换。
  (二)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持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不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今年以来,将所有农户作为监测对象,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突发事件引发的刚性支出骤增、收入骤减、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制定印发了《渑池县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纵横监测预警机制,纵向通过国办、省办平台常态化监测预警信息,与乡村常态化入户排查发现问题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横向建立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县民政局、医保局、卫健委、教体局、住建局、人社局、水利局等单位每月25日汇总上报本部门监测到的潜在致贫返贫预警信息,综合研判、跟进帮扶,确保不出现致贫返贫现象。截止目前,全县“三类人群”共识别纳入1245户3363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372户977人,脱贫不稳定户155户41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18户1971人),占2020年底脱贫人口的9.57%,占农业人口的1.37%;风险已消除436户1151人,风险未消除809户2212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128户356人,脱贫不稳定户121户31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560户1541人)。
  (三)持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一是继续动员慈善总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协会、好人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团体帮扶,提升帮扶实效,巩固脱贫成果。积极组织各乡(镇)、各定点帮扶单位大力开展各类消费帮扶活动,建成消费扶贫专区13个、消费扶贫生活馆1个、消费扶贫专柜32个,组织消费扶贫献爱心活动600余次,累计销售额达5175.3万元;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扶贫产品共计价值117437万元,产销长效对接机制初步形成。二是利用农村合作社、互助会等组织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对有土地、有发展意愿的脱贫户,采取“技能培训+政策奖补”“小额贴息贷款+技能培训+政策奖补”模式,鼓励支持其发展主导产业;对有土地、无劳力的脱贫户,采取“合作社+脱贫户”“村集体+脱贫户”“种养大户+脱贫户”等模式,通过代种代收带动群众增收。今年,全县新发展中药材6万亩、辣椒8万亩,“双椒一药”总面积突破50万亩。同时,继续鼓励支持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全县236个行政村集体产业实现全覆盖。在农民丰收节上,表彰了100个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和村集体,持续营造产业优先、打造品牌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防致贫返贫保险利用力度,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由县财政出资29万元以基金形式为全县所有农业人口购买了防贫保,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四)高度关注群众收入变化。制定了《渑池县2021年脱贫户收入情况排查表》《渑池县2021年脱贫户收入情况村级统计表》《渑池县2021年脱贫户收入情况乡级统计表》,每季度组织干部入户进行算账,全面掌握已脱贫户、监测对象收入情况、同比增减、收入结构等状况。截至目前,2021年已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671.16元,较2020年增长16.76%;人均工资性收入9709.3元,较2020年增长21.02%;人均转移性收入1645.23元,较2020年增长4.24%;人均生产性收入2785.31元,较2020年增长7.17%。已标注风险消除监测对象风险消除时人均纯收入10911.74元,较识别纳入时增长64.98%。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局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
  渑池县乡村振兴局
  2021年12月30日

   打印